中美博弈,谁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1月3日点击量:
复旦大学学者吴心伯表示,经过过去十几年的积累,2011年中国科技和军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突出,民众感觉这有助于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自信心也提高。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外利益扩展,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不断扩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则认为,就像一个人,原来躲在家里,肯定没那么多外界的骚扰;现在走出去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角逐利益和地位,外界压力和挑战肯定会持续扩大。
民众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与美、俄、日等国双边关系?环球网报道说,据《环球时报》连续第6年对“中国人看世界”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在军事和文化两方面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受访者比例均有提升,特别是在对“军事实力”方面,认为达到世界性强国水平的比例增幅明显,比2010年提升6.1个百分点。其中,认为西方对中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连续3年增长。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中日之间在吵,中菲之间在吵,中越之间在吵,就连远在非洲全国仅有1000多名警察与国家宪兵的岗比亚,在帮衬美国说话时,也对中国怒目圆睁,并扬言说,“你若插手南亚我就出兵”……回归本位,这一切的发生,无异都与中美之间的博弈有关。过去这一年,谷歌退场、美台军售、达赖访美、南海冲突、贸易争端与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之间的口水战,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的出现,更把两国之间的博弈,推上了新的高潮。
客观地讲,中美之间的博弈,既有文化上的对立,也有经济上抗衡,更有军事上潜在挑战。从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来看,就增添了中美关系难以掌握的变数。政治上,美国在扶持日本和韩国,更拉拢东协成员国,并强化与澳洲、越南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刻意形成中美军事对峙的态势。此间以为有美国做了后盾的菲律宾,也高挑美国竖起的旗杆叫嚣,他们已请求美国无偿援助至少一个中队的F-16战机,5年内再耗资9亿余美元向美国购买大型军舰或侦察设备。日本也在放宽武器出口禁令,为该国参与国际先进高科技武器研发铺路。
随着在美国南海战略部署的加深,该国又高调倡议由其主导的打破亚洲既定格局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从个中日本先日臆想参与IPP的谈判,后又反悔来看,美国此时出招,并没有取得亚洲各国的意见统一,这些亚洲国家无异是想在经济上仰赖中国,在军事上仰仗美国,左右逢源,为自己的国家捞取实惠。缅甸是如此,日本更是如此。一直拿不定主义,飘忽不定的越南,也对中国横挑眉毛,竖挑眼,甚至摆出不惜一战态势,与中国开展南海之争。
这种时候,就要显示国家智慧了。不能容忍,缺少智慧,就会中计,被托入战争的泥潭。在这方面中国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从习近平日前访问越南来看,正是打破这种阴谋的破局,习近平的出访,无异加强了与越方战略沟通、增进了政治互信,更深化务实了合作与互利等的共识,使双方共同维护南海稳定,达成“搁置争议,巩固周边”的协议。抑或正是这种破局的出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才刻意引述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来形容日本希望与中国强化双边关系的渴望。野田的用心,说明中美两强对峙的尴尬,给东亚国家左右逢源提供了机遇,凸显这些国家正在利用中美的抗衡来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意图。
从历史上看,日本与中国,因长期受制于侵华战争的阴影及建立“美日军事联盟”,形成了地缘上对立。此时,中国在军事上无法与美国抗衡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忍受国内民民族主义情绪的压力,使用两手策略对应各种世界局势的变化。从野田访中国之前,强调的“中国崛起是日本的机遇”来看,显示日本事实上更期待与中国扩大经济合作,特别是中方放宽日本农产品与食品的进口限制,鼓励更多的中国人前往日本旅游。野田称,明年日本购买100亿美元的中国债券与推动日元和人民币直接交易。虽然对于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好处,但对日本也不坏,它可以降低日本在中国的企业承担货币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球安全局势的的变化与美国的亚洲战略,确实给中国出了不少难题,此时民间舆论直指“政府软弱”,埋怨政府不动菲律宾等国动武。在菲受灾后中国政府又“悄然”拿出100万美元支持。虽然有人说中国“不差钱”,拿出100万美元,是在羞辱菲律宾,但这说法,被更多的人看成是其个人在“自娱自乐”,过过嘴瘾罢了。确切地说,这种时候,对于中国政府与民间来说,都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个大国,失去了民族主义的族群支持,无异是悲哀的。此间又加上“泼皮”周立波这样的人的推波助澜,更有北大教授孔庆东等“鹰派学者”的较劲,中国民族主义正在抬头,虽没形成气候,但也应该引起官方的反思。此间,一些美国人也正担心,随着中国经济超越日本、美国经济复苏迟缓,让更多的中国人认为美国已经衰败,担心中国内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后的中国在制定政策时,在外交上或许会变得更加强硬。
石川注意到,就最近签署的《内比都宣言》,中国将与泰、越、缅、老、柬建立《超2012:面向新十年的战略发展伙伴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奉行“韬光养晦,沉着应付”外交政策不会有多大的改变。正如前驻法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分析,从1990年的科索沃战争,历经本世纪初的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至近期的利比亚军事冲突,无论战争时间长短,基本上都未解决任何问题。当今全球已无军事集团间对峙的景象,主因是国与国间相互依赖程度紧密难分。同样地,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领土主权问题,亦非靠军事手段即可解决。他反问,“对话解决争端”不也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圭臬?
就目前来看,已扮演了东亚经济“火车头”角色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中,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东亚和平与稳定架构。此时,中国表现出何种政治智慧与外交策略尤其显得重要。
上一篇:被忽视的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