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背后的“黑心”产业链
文章类别:销售培训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5日点击量:
双11购物节期间,各电商平台通常会上架大量低价限量的优惠商品,吸引消费者参与抢购。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一条“代拍秒杀”的灰色产业链,它涉及到代拍服务、抢拍器以及相关的风险和法律问题。
代拍服务
代拍服务是指由专业个人或团队使用客户提供的电商账号进行商品抢购的服务。这些服务通常收费1至50元,承诺在极短时间内拍下指定限量商品。有些商家甚至要求顾客先购买价值20元的商品后提供IP地址,以便顺利完成代拍1。
抢拍器
抢拍器,也称为“秒杀器”,是一种辅助工具,用于缩短下单流程并提前进行操作。它可以同时开启多个进程进行下单,下单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0.05秒至10秒之间。使用WAP功能抢拍可以获得更快的服务器响应速度,相比人工手动购买更为迅速1。
风险和法律问题
使用代拍服务和抢拍器存在多种风险。首先,消费者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收货地址、联系电话等。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遭受各种骚扰电话、推销短信的困扰,甚至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导致账户被盗刷、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1。
其次,代拍服务和抢拍器的使用可能违反了电商平台的规则和法律法规。例如,某些抢拍器能够破解电商平台的下单协议,利用第三方码平台服务直接向电商服务器发送购买任务,绕过正常的安全识别流程,这种行为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的条款13。
治理措施
为了打击这一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关键词审核、大数据侦查等方式监测、分析、识别提供代拍服务的账号,并即时切断不正当操作。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出台相关代拍惩罚措施,如对代拍卖者进行惩罚,减少代拍需求1。
监管部门则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非法代拍行为。例如,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法院对一个名为“黑米”的秒杀软件设计团伙进行了审判,该团伙因非法获利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这种黄牛软件的判刑案例
上一篇:东芝电视业务卖给海信
下一篇:小米在印度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