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成长中的阻碍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2月20日点击量:
国内很多小企业都无法成长成为大公司,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发展中的阻碍。当今跨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很多都是从小作坊起步的。但是这些企业目前却能在全世界发展自己的生意,而国内的小企业为什么就长不大呢?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大凡长不大的小企业,都有着很多共同的毛病。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市场上永远是强者生存,小企业突破不了这些阻碍,将会时刻面临生存危机。
阻碍一:只想现在,不想将来
目前,国内很多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或者是几个朋友合伙创立的,这样的小企业自创始之日,受到创始人的影响就非常大,小企业的战略方向基本是由小企业的总经理决定的。
市场变化是迅速的,如果不能够长远打算,迟早会被挤出市场。国外对小企业吸收风险投资的机制非常健全,但是风险投资机构愿不愿意投资,就需要看小企业主对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构想和实现的资源条件等方面的规划,只有这些规划吻合了一个企业做大的要求,他们才有可能“倾囊相助”。因此小企业要想获得规模上的拓展,企业主一定需要明确自己的经营的目标,深入的分析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位置,以及未来怎样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经营,这不仅仅是赢得竞争的保证,也是稳定员工的关键。
阻碍二:政治色彩浓,营销力量弱
与行政部门门庭若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企业的营销部门却是人烟稀少,通常小企业在创立之后的一段时间,营销都是企业主来做的,凭借企业主的人缘和积累,就可以得到客户和订单。而随着竞争的激烈,企业主亲自上营销前线的精力越来越少,甚至不能完全支撑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小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犹如刚才所说,当“官”的比较多,但是有很多小企业甚至连营销部门都没有,试想一下,就算是营销天才也难以解决这样的企业营销难题,不重视营销队伍建设,企业如何发展?
阻碍三:员工是成本,“人力”非“资源”
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因此一般对于成本非常重视,大到采购电脑设备,小到买瓶胶水,都会涉及到企业的开支,这使得小企业处处精打细算。当然,作为公司的行政支出来说,这方面是需要认真谨慎对待的,因为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能乱花。但是很多小企业对于员工也是非常苛刻的,待遇低不说,还经常想办法拖欠或者克扣员工工资,甚至企业主看到员工的收入多就心疼。
阻碍四:只强调成本,不强调价值
现在很多小企业办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便宜”“省钱”。广州一个做咨询的小企业,买个电脑都要去二手市场买旧货,结果买回来之后,电脑天天出问题,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员工的工作情绪也受到了影响;一个软件企业有20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工作都需要电脑才可以完成,但是公司只买了10台电脑,结果整个公司每天都很热闹,因为有人用电脑,就有人在排队,还有很多人为此加班,大家效率低下其实无形中也增加了公司的电费、餐费等费用。
阻碍五:因人设岗,体制不全
有句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指的是不管多小的企业,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也是需要的。企业有一个好的组织框架,就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标准来配备每个岗位上的人才,使人尽其才。现在的很多小企业连个简单的部门设置图和职位说明都没有,员工岗位的设置全凭企业主的兴趣,结果变成了因人设岗,有几个人就设几个岗位,如果人走了,岗位就消失。
阻碍六:授予职位,不给权力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企业主就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历亲为、大小事务全部揽在自己手里,企业主需要脱身出来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如何更好的组织资源的问题,这时企业就需要授予下面的人员一定的决策权,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权力下放到企业的部门经理,这样企业主只要抓好几个人,整个企业的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机的利用,当然,还包括企业主可以将一部分股份给骨干的员工,让大家成为企业的共同体。
阻碍七:员工不多,蛀虫不少
企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问题的。现在有一类问题,是一些小企业特有的,那就是企业内部对人的管理和控制的问题。尽管企业主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但企业里面还是有一些人会投机钻营,更何况很多小企业本身就存在一些内部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如果授权不合理,将一些权力过于集中地交给企业里的某些人,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小企业由于因为因人设岗,所以很容易权力集中。
阻碍八:好高骛远,三心二意
尽管很多小企业现在都不大,但是并不是每个小企业都不想长大,而且,很多小企业主还天天都在寻思怎样能够多找到一些盈利点。小企业本身赢得一个生存空间是不容易的,但是要一直拥有这个空间,不仅需要持久的坚持,还需要学会判断机会。
当然,可以看出,中国小企业目前总体的发展形势还是不错的,对于国家的经济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由于小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以上这些毛病,如何突破这些阻碍,是小企业主需要进行深思的。怎样从大企业的规范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中,反思自身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较好的成长方式,是小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只垂青那些持续而保持规模领先的企业。
上一篇:提升企业家的多层次思考
下一篇:从中国500强看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