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图书优势渐失,“当当优品”来助阵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9月11日点击量:
当当自有品牌“当当优品”于去年5月发布,涵盖基本款服装品类、家居用品等方面,不久就在去年下半年,当当网就叫停服装类自有品牌的设计和生产,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推出时间太早”。
“当当优品”最初发布时,曾定位为中低端品牌,不过目前当当服装品类已经定位为“中高端品牌”,并且控制商家数量在3000家以内。目前调整后的“当当优品”仅保留家居产品及化妆品产品。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当当就将目光瞄准服装品类,而上一季度当当在服装百货品类的增速也达到85%,高于电商行业约50%的平均水平。同时围绕服装品类,当当网还推出尾货甩卖频道“尾品会”,这些让当当股价在半年内从3美元左右涨至10美元。
今年服装品类的销售目标是30亿元,5年内计划达到60亿元,然后将开始引入独立设计师品牌,做些“小而美”的尝试。
在与天猫对比方面,李国庆坦言当当流量不及天猫,但他透露当当转化率、客单价都比天猫高30%。另一方面,一些品牌在档次定位方面有所考虑,所以会选择当当。
本次发布会上,当当网联合多数品牌发表当季新品。李国庆指出,未来当当网希望建立一个从新品服装到应季、尾货服装销售的全链条、良性服装生态圈,兼顾服装品牌线上销售的各个销售周期,在一个平台生态内解决品牌服装销售问题,让服装品牌与当当平台共生共赢.
当当“尾品汇”上线,主打品牌尾货促销。这意味着,不久前还声明未来将主要发力于中高端服装领域的当当,转眼又看上了“特卖”生意。一度悉心发展自营品牌,却逐渐变身为第三方平台;志在“中高端”,却又大举进军尾货甩卖。当当意欲何为?当当网CEO李国庆自己也未能准确定义。
在电商风起云涌的这十余年间,当当在“纠结和平衡”中错过了什么?转型之路上,其凌乱布局能否应对危机四伏的现实?
毛利率高达23%、国内平台电商先驱、上市时股价35美元、被誉为“中国亚马逊”……这是曾经的当当网。
毛利率下滑到13.4%、营收落后中国网购整体66%的增速,股价不足5美元。这是现在的当当网。“当当创建于1999年,京东创建于2004年,5年时间应该足够当当树立领先优势了,可京东的规模却远远赶超当当,什么样的决策和执行导致了今天这种结果呢?”这是“知乎”网站上一个网友的发问。
“在国内电商行业融资烧钱、不计成本攻城略地的时候,当当走了较为‘稳健’的路线,选择了精打细算的保守战略,但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这些对手们从来没有停下来。”电子商务分析师李成东告诉记者。
“读书人搞电子商务,难免比草莽出身的手笔小一点。”李国庆给自己圆场。他甚至向虎视自己的京东提出友好建议:错位竞争,做不同的细分市场,不要每个市场都做强。“这样大家都有钱挣。”
“现在还有什么理由选择当当?”老顾客程序员高磊在“知乎”上吐槽:“价格便宜?京东直接秒杀,豆瓣购书单里,当当最便宜的书从来就没有最多过;货品齐全?同样是豆瓣购书单,当当有货的比例能超过京东和卓越的时候,只有在京东、卓越大促销的时候。付款方便?卓越最早开始货到刷卡的时候,他还在执著收着现金……”
能让中庸者当当奋起回击的,似乎只有在图书奶酪被人动了的时刻。对李国庆和当当而言,与京东之间不得不打的图书价格战已非争霸之战,而是生存之战。
与此同时,号称有超过2000家供应商、并与部分图书供应商签订了长期排他性协议的当当网,却与自己的合作供应商不断产生矛盾和摩擦。
现在,京东开启了图书营销新模式,而出版社也有了更多选择。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gle的入华计划虽然一再搁浅,但业界认为,Kindle进入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电子书被认为是电商图书未来的大势。变局当前,当当也唯恐被抛弃,开始了对电子书领域的布兵。不仅专门成立了出版物数字业务部,更模仿亚马逊推出电子阅读终端,欲图抢在Kindle入华之前挤占电子书阅读终端市场。
当当网去年图书音像营收32.5亿,而电子书收入则只有300万。虽然当当预言“三年内电子书对纸质书无法构成影响”,但李国庆仍然表态“亏了也要做”。
显然,一向只求稳健、中庸的当当,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生存险境中,终于主动萌生出了“卡位”意识。“但是这种布局有点慢、也有点晚。”分析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说。
300亿的图书市场虽然不大,但当当赚的就是个薄利多销的钱。在没人跟当当抢饭吃的时日里,当当“小富即安”。如今,图书这块蛋糕眼看不够分,单纯依靠图书支撑利润已经难以为继。当当发力百货,试图找到“第二条腿”,终结多年来的“单腿跳”。
其转型是由于“图书市场的局限性”。3月,李国庆正式宣布,将服装品类作为除图书、母婴之外,当当网的第三大核心品类。“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不认为一个平台,买什么都能让消费者首先想到。”李国庆对新京报记者说,“天猫在中国电子商务占的份额太大了,中国的电商都要正视天猫的存在,来给自己定位,那我们就差异化了。我跟天猫的领导沟通的时候,他说他是做全人群,那我们就做中和中高端的顾客。”
“定位中高端”的百货布局看起来很美,其本质却仍然是只求从天猫庞大的客群里分得一杯羹。李国庆近日公开预测,“百货超图书,未来当当还会是这样的趋势”。
当当做百货,如何与京东、凡客、苏宁易购等强手竞争?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互联网观察者宗宁认为,百货并非当当强项,未来成为其优势的可能性不大。而手忙脚乱的四处布局则会分散当当已然有限的精力和资金。
“现在买电子类产品,经常搜出来的都是第三方配送的,我要是用第三方,我来当当干什么?我直接淘宝了。”程序员高磊是当当的老用户,他对当当网出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商家表示不解。
在这个被当当称为“引进来”的战略,当当希望通过开放平台,引入第三方商家有效降低成本、丰富百货容量,达到“优势互补”。然而,“引进来”战略对用户体验带来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