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主创新?如何走出自主创新的误区?
文章类别:职业技能培训发布时间:2015年1月9日点击量:
全国范围提出“自主创新”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出现了很多创新的企业和创新的案例。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些年来的创新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国家大力推进的几个主要产业,像移动通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等等,产业创新的成果都没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而且“自主创新”中的丑闻不断出现。
出现这样的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些企业和一些人那里,“自主创新”走入了误区。什么是自主创新的误区?其表现为:把自主创新变成自己创新;把自主创新变成关门创新;把技术发明理解为自主创新,以及把鼓励自主创新变成鼓励自己创新。
第一个误区,把“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
自主创新按照中央政府最初提出时的意思包括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调自主,主要是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主导创新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不少人的理解偏离了自主创新的愿意。他们认为,“自主创新”是相对于引进、模仿活动而进行的创新。按照这种理解,强调“自主创新”就会导致事实上的“自己创新”,既不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不包括集成创新。
其实,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也是一个系统的递进发展过程。对于后来者或者后进者,创新意味着需要向前人学习,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前人创新成果和经验,需要集成或整合原有的多种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积累了长期的这些创新发展各个阶段的经验,才有可能做出原创性的突破性的创新。跳过了引进消化以及集成创新阶段,难以实现完全由自己进行的原创。因此,把“自主创新”引导到“自己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扼杀创新。
华为公司通过不断的创新成长为全球著名的企业。但是华为的成功恰恰不是排斥开放的“自己创新”。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向全球化体系,今天的创造发明不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提自主创新这四个字,其实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我们要反对自主,自主创新就会陷入熵死里面。我们为什么要排外?”其实,在全球化时代,华为的成功恰恰是开放中合作创新的结果。
第二个误区,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关门创新。
在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过程。许多领域,特别是市场化的商品领域,单独在一个国家内从头创新没有必要,因为全球有那么多现成的技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缩短你的创新的过程。另外,你想单独从头来创新也没有可能。因为全球有那么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限制你的创新,你要想单独在一个国家关门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往往跨国联合创新一种产品,例如数码相机的商业化就是6家跨国公司联合创新得以成功的。
有人说高铁是中国人自己创新的产物。其实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高铁确实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成果,但是并非自己关门创新。铁道部原领导人把过去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创新的“中华之星”高铁样品封存起来了。因为“中华之星”虽然研发出来了,但是要真正投入市场运营还需要完善,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运营。铁道部就跟来自外国的四家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现成的技术,包括引进核心零部件。他们把跨国公司各类先进的高铁技术都引进来,然后加以消化,包括比较和综合,加进了自己的一些创新,最后形成了中国的高铁技术。这个做法使得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市场化,从而抢到了时间,成功地进入全球市场竞争。如果把“自主创新”理解为开放中合作创新,那么高铁确实是“自主创新”。你要把自主创新理解成自己创新或者中国人自己关门的创新,那么高铁就不是“自主创新”。
第三个误区,把技术发明理解为自主创新。
一些从事科学技术的学者说只要国家有足够的投入,我们什么都能做出来。他们理解的创新,实际上是技术发明,而不考虑实验室里的发明如何市场化和商品化。
飞利浦公司总裁科慈蕾曾到中央党校讲课。他讲到一个很好的观点,他说创新和发明是不同的,实验室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项发明只有转换为产品和服务,并成功地投入市场之后才叫创新。
我们有些人仅仅把整个创新过程的前端,即实验室发现或技术发明阶段的部分叫创新,而不管后面如何变成产品和商品以及如何成功进入市场,这种发明是否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没法检验的。它都没投入到市场上,你怎么说它是创新呢?
这种把实验室发明作为创新的思维或者评价标准往往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例如,前些年“汉芯一号”的丑闻。“汉芯一号”一片都没有卖到市场上,就被专家评价为国内首创,世界先进,有关部门就给大笔的科研经费。其实,这个芯片是买来摩托罗拉的芯片打上汉芯的商标而已。按照“发明只有转换为产品和服务,并成功地投入市场之后才叫创新”的标准,“汉芯一号”的丑闻就不可能出现。
第四个误区,鼓励“自主创新”变成了鼓励“自己创新”。
不少人都说,只要政府足够支持,中国人什么都能搞出来,两弹一星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商品。两弹一星的成功规律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大规模市场化商品上来。其中一个主要差别是,市场化的商品面临竞争需要尽快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原子弹不是商品,不受市场规则制约,不受时间制约。汽车、民用飞机等进入市场竞争的商品受制于市场竞争规律。这些商品即使研发成功,由于进入市场晚了,就会导致市场被别的企业占领。那么前期研发就打了水漂。
近年来鼓励自主,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往往就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奖励和补贴。由于审核重点在“自主”,导致一些单位申报时把重点放在证明自己的产品是“自主”的,至于产品是否创新反而不重要了。政府本意是鼓励“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变成了鼓励“自己创新”。
政府鼓励和支持创新应该学习国际上成熟的做法。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对特定企业支持是不公平的。你支持了他,就算他搞出了商品进入市场,这个技术并不给其它的企业分享。你为什么用公共资金支持一个企业而不支持其他企业?这种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支持极易异化为作秀,导致公共资金滥用,甚至滋生腐败。况且企业创新真做得好,真是一个好产品的话,市场就会奖励你。像苹果智能手机是一个真正创新的产品,市场自然就奖励了,根本不应该是政府奖励。政府的资金应该用在能够产生公共效益的,特别是前期那个基础研究。
政府的支持可以用于产品市场化阶段,例如通过采购来支持。可以公开招标,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只要你达到我这个目标的,我就在采购那个阶段支持你的成功的新产品。
我们推动创新,一定要走出政府不当支持这个误区。现在往往只要证明自己的产品是“自主”的,又没有市场化这个硬指标的考核,很轻易的就能拿到政府奖励和补贴,他怎么会去再创新呢?这样往往导致企业“秀自主,不创新”。
上述四个误区,希望能够得到纠正。首先,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真正含义,提倡开放中合作创新。其次,认真总结我们在自主创新中的经验与教训,包括高铁产业以及华为公司的经验。再次,调整政府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使我们的创新真正走上开放的、合作的创新。使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