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人注意要点;就职人员注意要点
文章类别:人力资源培训发布时间:2015年1月11日点击量:
企业或国家,怎样避免用人不当?个人,怎样避免过劳死或者虚度光阴?用一个模型来分析:“能力~职务”模型。第一象限是能力强、任务重,样板人物是周武王。以百里小国而推翻强大的商朝,救民于水火,为中华民族建立永恒的核心价值观,任务够重吧?但800诸侯牧野宣誓,讨论的不是主攻助攻,不是火战水战,不是攻城器械兵力分布,而是节奏:前进多少步就暂停,武器使用几次就暂停,因为要等待敌军“前徒倒戈”。史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商王自杀,武王以“分封共和、兴灭继绝、宗族自治、礼仪廉耻、柔远徕迩”的方针统一全国,55个亲戚功臣国与800多个被兼并国,按照周礼的规范在民意层面竞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刑措40年不用,江山800年。制度文化,彪炳中国史册3000年,使中国不断起死回生、成为世界唯一文明不断的古国。周礼也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成分之一,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法治经济,辉映国际法、国际公约。第四个模型是芸芸众生,能力平平,但职务不重要。一四象限的共同点,是任务与能力相匹配。第二个象限,可以叫怀才不遇,也可以叫牛刀杀鸡,还可以叫游刃有余,或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或者叫潇洒走一回,洁身自好,不打无把握之仗,爱惜羽毛。典型代表是县令时期的庞统。庞统睡觉三个月不办公,刘备派张飞去督促,张飞指责庞“耽误公事”,庞统回答:百里小县、有何公事?我半天把3个月的活补齐。能力远超过职务,其实很快乐,但庞统不能惜福,非要脱颖而出,非要承担更大责任,终于夭折。苏轼也属于能力大于职务,他能做宰相,也能做县吏,每件事都从容不迫,处处意犹未尽、余力绵绵不绝。第三个象限,可以叫知遇之恩,自强不息,也可以叫好高骛远,自不量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比天高智如纸薄,志大才疏,力不从心,心力交瘁。代表人物诸葛亮。以刘备的力量而统一全国,需要有周公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一套理论吸引天下改变民心向背;或(和)商鞅的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动员充分的合作,刘邦的坑蒙拐骗加过河拆桥。或者发明火炮,摧枯拉朽,不容司马懿闭城门。而诸葛亮仅有些行军布阵的雕虫小技,连征服孟获也得大动干戈,连策动曹家与司马懿分裂也做不到,连提出个经济蓝图吸引饥民也做不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死报答知遇之恩,还是不懂得举贤任能提拔更适合的人才?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了也白死。许多壮士早夭,少年白发,出师未捷身先死,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都属于第三象限。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可是,如果不是硬撑江山,而是与李自成“共和”,而抵抗清军,前途如何?李自成主动求和,又怎会惨败于清军?没有能力当皇帝,何必不共和?李鸿章自嘲是“大清破船的裱糊匠”,自以为尽力了,梁启超“敬其人、惜其才、怜其遇”,真是“遇”的问题?何不与清廷一起让步,非要同归于尽?袁不图谋称帝,而选择做容易做的蒋经国,以专制结束专制,岂非清史留名,有一个华盛顿?勉励于力所不及,最终都是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