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的成功与发展模式
文章类别:市场营销培训发布时间:2014年2月11日点击量:
1号店董事长于刚喜欢从大数据分析和管控B2C发展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大数据”反观1号店现在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于刚的博客,给了我们一个从“大数据”研究角度的口径,根据统计,于刚写博客始于2010年,但4年以来,其博客文章数量却每年都在递减:2010年为45篇、2011年为23篇、2012年为10篇,2013年尾5篇,2014年暂无。可以发现一个有期待的分析结果,于刚的博客文章每年都在呈现50%的递减,而按照这样的速度,2014年恐怕没有文章可以期待了。
那么,于刚在博客上的文章数量出现递减的情况,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B2C从喧哗时代逐渐向理性时代演变;第二、1号店生意太好,于刚无暇兼顾博客。
先看一下整个B2C行业。此前规模宏大的B2C价格竞争模式,经过多轮演变,现在已经转向服务质量的竞争。也因此,B2C概念,现在已走向了一个全新“B4C”模式。
B4C是B2C模式的升华,倡导在线服务的提升,也是顺应电子商务式直销的一种新趋势。其特点有三:首先,B4C是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经营理念的。服务是网上消费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服务包括产品使用、产品购买、网络支付、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B4C在网络平台的功能构建上,体现的正是这一点。无论哪个模块,都是从方便、快捷的服务角度进行流程优化设计。
其次,B4C倡导为客户先想一步,给客户带来惊喜。B4C要告诉消费者,我们销售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服务创造价值,服务带来回头客。
最后,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并争取寻找更多的商机。我们已经很难找到还有哪个产品和市场领域没有在网上进行销售了。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孕育差异化的服务较量,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服务最好的企业。
那么,于刚及其1号店是否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即从B2C转向B4C?
先关注一下1号店去年底交出的成绩单:根据对于刚的采访,他表示去年1号店销售额达到LE115.4亿元;在线销售SKU达到了340万,注册用户为5700万。后两个数据和2012年相比,都分别增长了2倍。这一业绩说明,1号店经过5年的发展和运营,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和用户。
1号店成长的背后,其实就是B2C转向B4C的写照。还是用数据说法,看看1号店究竟如何创造服务价值:
于刚表示,网络购物实现消费者满意度,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控制CPO值(CPO指callperorder,即每个订单的电话联系次数)指标;第二、配送及时。
根据调查,1号店通过3年的系统创新和管理精细化,目前的CPO值从2011年初的超过30%下降到2012年初的13.9%,至2013年第四季度已经控制在3.7%以内。另外,在配送服务上,还在福建泉州、山东济南设立运营中心,并在广东洪梅开建华南地区最大的自动化B2C电商仓库,在上海推出“准点达”,并推出“全国包邮”政策。
1号店从B2C转向B4C中,遵循的市场游戏并不复杂,就是用最具满意度的价值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以加速自身的发展。
可以说,包括苏宁易购、京东、当当、易讯等如今所有的B2C都在转向B4C,但怎么样才成成功?尽管说1号店已经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是通过大数据化分析出的种种管理问题,最终都会导向精准服务,而这就是1号店现在莫所处的道路。对于刚采访中,我很少听到他谈虚无的管理理念,他喜欢谈的总是数据,在他看来,大数据化精细化,将引导互联网企业能够更精准把握市场和用户习惯。
我们不妨听听于刚接下里再怎么推进1号店的步伐,他说,他要做5件事情:继续大幅扩充品类、加速移动业务的发展、加速区域业务拓展、发展创新商务模式、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这些事情做起来,都需要时间和公司投入,这也许就是于刚现在很少更新博客的原因所在。但于刚谈到的这5大战略,背后却是B2C向B4C转向下一场大戏。
假如1号店只是简单的把食品搬到网上销售,它不会有很高的成长性,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多,比如京东、苏宁、天猫等等。但从1号店经营途径看,1号店网上食品销售的背后,却蕴含了一个聪明的战略选择:
我们可以发现1号店始终在关注价格趋势和变化,只要对手有价格波动趋势,它马上就会跟进。可想而知,它后台的行业对手分析系统做到了及时和灵活;
除了基本食品之外,1号店通过被沃尔玛的控股,实现了很多B2C企业在食品经营中无法企及的资源解决问题。和沃尔玛联手后,1号店一方面申请了海外食品的直采牌照,一方面直接使用沃尔玛的采购系统。结果就是,在竞争中,1号店的食品不但独一无二,而且价廉。举一个例子,苏格兰产的“百利甜酒”,你可以搜遍全网,找不到比1号店更便宜的价格,而且在这个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存在了很久。
1号店食品节营销,使得它源源不断的吸引巨大的流量。截至目前,1号店目前整个进口品类的SKU已经超过18,000种,其中进口食品占比超过75,涵盖了进口牛奶、酒类、饼干糕点、糖果及巧克力、水及饮料、大米面食等十三个品类。这其中,仅进口牛奶一个品类,1号店就拥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种产品。
于刚的办法就是做概念营销。相比马云掀起的光棍节文化营销,于刚想让没补一个中国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风味特产。
于刚准确击中了当今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在中国人普遍对国产牛奶丧失信心的时候,1号店300多种进口牛奶商品则提供了一个消费窗口;去过国外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对他国的特产总有长期的需求,而1号店则解决了他们的困惑,他们从此可以放心的在1号店购买,而不用去淘宝,因为谁知道淘宝上的是真货还是假货。
上一篇:质量管理的四个来源
下一篇:传统营销与新营销思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