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者的三原则
文章类别:职业技能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7月12日点击量:
企业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要把握管理工作的三个原则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做好重要的小事。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的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许多企业领导者由于企业刚刚起步,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都亲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职,即使公司慢慢发展壮大,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但还是习惯于事必躬亲,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在事业起步初期可以这样,但是企业管理者一直都事事亲力亲为,那样企业将做不大,做不强。
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是擅长某个领域的专家,觉得谁做都不如自己做得好,任职资格虽然事实上可能真的是这样,但是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成了一个技术专家、销售精英或公关高手,单单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
割裂企业的共性,而强调个性的特征,其结果是让企业形成封闭的思维圈子,在这样的圈子里,只要有一点不同思维的人都会被认为不符合本行业或者企业的特征,在这种封闭的圈子中,企业主天天在行业内寻找着创意的大师,企业如何能做得好呢?
现代社会经常提到复合型人才,一人多能,甚至是一人多职。但是笔者认为,多能和多职的前提是,这些技能、工作之间要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样可以去做,我个人喜欢画画,就发现,画画的同时可以研习书法,因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两份或多份工作之间如果不能融通、相互促进的话,还是应该去专注做好一件事。专注于本职工作才可能成就卓越,就像我们从没看过一个文学泰斗同时也是一名奥运会冠军一样。
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对于一个工作中的多面手往往是给予肯定的,但是却忽视了,这个人职业素养拿出大量时间做不属于自己该做的工作,虽然值得嘉奖,但是他的本职工作却因此受到了影响,我们却很少注意,虽然可能他们的本职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相信如果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他们会做得更出色。这也是中国不乏优秀人才,却缺少卓越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一人多职如果安排的不够科学,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成本,反倒会降低工作质量与效率,增加人力成本。看看现在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我们就会清楚,每个流程就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一块,这样才能做好,效率也最高。试想一下,如果工厂里的工人每人都独立完成一件商品的所有制造过程,那样设备成本、人力成本将会提高数倍,其它工作岗位的效率原理也是相同的。笔者以为,一人多职某种程度来讲就是管理科学的倒退。可能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会说,我们企业规模有限,并不用每个环节都设置专人。如果是这样,那我到建议你们把这些自己专人去做成本高,兼职去做质量又无法保证的工作外包出去,这样成本即使不能比一人多职时低,但是质量和效率却一定会大大提高。
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是理解不了靠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的。不能正视市场的经营的现状往往是思考力缺乏的最重要的一个表现。
在管理中,有些时候事情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忽略了没有去做,而是去做那些看起来很大的,很重要,却没用的事。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对每天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辨别能力,不去做那些看似重要的却并非重要的大事,这样才有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
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和去做重要的小事一样,是一种透过事物表象抓住其本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管理者在取舍面前的气度与格局,睿智与深刻。
在如今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每天纷繁复杂的事物太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辨别过滤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大事小事,又怎么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呢?
企业管理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往往对企业中能够力挽狂澜,救企业于危难的“救火队长”们非常器重。但是,虽然他们有功劳,可企业需要更多的是能够防微杜渐,善于把问题消弭与小处的人才。对于管理者本身,更要善于防患于未然,提前洞悉事物发展,发现小问题背后的大隐患,将其消弭与无形。因为,很多看似很小的问题却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而任何一个大问题的起因都是很细小,不为人察觉,同时也是很好消除的,只是我们很少注意到,这种能力比起在企业面临巨大危机时逆转危局的能力还重要。因为,与其救企业于危难,不如不令企业陷于危难。
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必然缺乏对未知事物的判断能力,没有逻辑思考力的企业必然导至企业老板判断不出什么是好的人才,什么是优秀的咨询方案。对于优秀的咨询师而言,你的方案要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和相近的思维方式,只有思维方式相近的人,才会产生共同的认知。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一定要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在管理工作中,平凡不等于平庸,不平凡也不等于卓越。企业需要的不是大起大落,惊涛骇浪,而是平稳发展与健康持久。只要我们能透过事物表象看清大小事务后面的本质,而后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上一篇:如何打造和领导高级团队
下一篇:企业经营战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