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做企业:战略要落地、要执行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6月6日点击量:
战略要落地,要执行,但我们现在的许多所谓战略其实只是规划,说的是某年要实现什么规模,但战略手段经不起推敲,它仅是目标体系,不是完整的战略,不是可执行的东西。正因如此,所以对战略制订大家并不重视,有的民营企业是拿战略来宣传造势的,而国有企业是拿它应付主管部门的。战略最后要体现在执行上,战略制订要严谨,当然战略可随时修正,但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战略的重要性,似乎人所共知,但本土企业的战略思维却存在偏差。
环境在变,而本土企业认识环境的意识和本领却不强,不少企业决策是领导拍脑袋说了算。有家调味品厂1997年战略规划要在2000年坐上中国调味品第一把交椅,产值目标是8个亿,而其实,此时中国另一家企业的产值就已经实现了12亿元。跨国公司做一项战略决策经反复调研,非常慎重;但我们许多企业对企业面临的环境认识模糊,盲目决策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些企业家总喜欢将昨天成功的经验应用于今天环境下的市场决策,这实在是一大误区。也有一些企业决策层知道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但缺乏认识环境的能力。虽然多数企业已经学会使用一些战略分析工具,但却是像八股一样地去应用它们,结果大家做出来的分析报告都大同小异,看不到环境的差异。说,对环境敏感了,你的战略制订就会准确一半。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提倡一种草根精神,由低位走向高位,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
把本土企业比作兔子,而把跨国公司喻为骆驼。骆驼因为有驼峰储藏水,耐饥耐渴,所以可以走得慢一点,但要稳。而兔子却不能跑得太慢,否则在快鱼吃慢鱼的今天,会有被追上吃掉的危险,兔子也不能四处出击,因为能力有限。在没有搞清楚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之前,任何仓促的决定都意味着冒险,因此,本土企业要求有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联合国出了道题考小朋友:“请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世界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看法”,结果美国孩子不知道什么是“世界其他国家”,非洲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欧洲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短缺”,中国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观点”。这就像我们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们企业往往看不到。很多企业把企业的“保健因素”即企业活着必须有的因素如品牌、产品、渠道等等看作是竞争的“锐度因素”,而其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对所处或即将进入业务的预见力和洞察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了解的基础上的。
决策是企业家必须修炼的一项基本功。许多企业似乎学习了很多决策技术,但其实认识有偏差。比如有的企业用“波士顿矩阵”来做产业选择,但强调:其实这一工具是用来作企业和合适资源进行匹配的。非常同意我国台湾一位管理大师的观点:决策好比打牌,企业领导者要根据手头的牌布阵,看人出牌,随机应变,同时牵制别人的牌。基本战略通常有三种: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低成本战略可分为战略低成本和战术低成本。特别强调的是:战略低成本一定要注意双赢。他举例说,有个企业每年采购原料5000吨,他总是要求对方送货过来,过磅后总是谎称缺斤两,向供货方索赔,结果到了2004年,没有一家供应商愿意供货给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供货商,对方却要求先付款,运过来的货还30%发生腐烂,后来索赔未果,这家企业最后损失了1000多万元。这个时候,不妨记住一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过,战术上的低成本却可有独赢的办法,说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家企业的仓库需要有人看守,于是请来一个雇员,但时间一长,发现雇人成本太高。企业就想到用狗来替人看仓库,因为狗看到陌生人会叫,效果也挺好。但后来企业发现养狗太麻烦,成本还是高,最后他们想出一个“狠招”,事先把狗的声音录在收音机里,循环往复地播放,效果同样良好。这家企业低成本战术算是运用到家了。
差异化看起来似乎容易理解,但其实陷阱很多。“和酒”很成功,关键就是差异化。但差异化并非“灵丹妙药”,有的企业也搞差异化,譬如做蔬菜汁,做鱼饮料,风险都太大。原因是这种差异化意味着要让消费者改变习惯,这种策略要取得成功往往必须投入极高的教育成本,结果很有可能使企业自身成为“先烈”。也有的差异化是企业自以为存在的差异化,而消费者对此并不认同,因此也不会为所谓的差异化买单。
许多企业在思索做大还是做强,其实强与大都可能是误区。不少企业家名义上说先做强后做大,心里想的却还是做大为主导。却欣赏西蒙说的一句话:企业要做“隐藏的冠军”,即做专做精。按照“三法则”,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做专家型企业最有生命力,毛利率最高。如何做精?他建议要学一学日本人赏樱花的精神,日本人欣赏樱花可以席地而坐,一棵树认真看上半天,而我们在赏花的时候却往往漫不经心,日本企业在世界上具有的强大竞争力与他们这种认真精神不无关系。
专业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十个专家有九个会说多元化不好,即使多元化也建议要搞相关多元化,不要搞无关联多元化。但现在超过5亿元规模的中国企业大多都在搞多元化,而且很多企业都赚了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产业成熟度还不高,有的时候政府行为也将企业推向了多元化,比如有家开矿的企业搞起了旅游业,原因是政府以低廉的价格将矿藏周围的大片洼地卖给了他,于是他想把它做成人工湖搞观光。
在国际化方面,国际化是中国特大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专家型企业拓展规模的方向,但国际化要注意不能盲目,首先企业要了解国际化竞争的规律、游戏规则;其次要循序渐进,不要做什么超越;最后要战略先行,既快且稳,谨防国际化陷阱。
上一篇:销售技巧的几个阶段及沟通技巧
下一篇:企业常青关键在于企业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