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己的岗位价值,不做职场橡皮人
文章类别:职业技能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9月13日点击量:
“橡皮人”在都市职场逐渐走红,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职场人们”。
初入职场,谁都曾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可在现实的打磨下,有人成了在职场如鱼得水的“杜拉拉”,也有人成了半死不活的“橡皮人”。
30岁至35岁的白领在一段时期内会感觉自己像个“橡皮人”: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对于新生事物无所谓,对于荣誉耻辱也无所谓。
进入职场“橡皮期”,通常是个人职业生涯出现了临界点。上周,记者选取了工作3年以上10年以下的白领进行小范围调查,发现有不少白领通过职业培训、学历考证等自我提升来摆脱职场橡皮期。
工作没意思就去报考研究生
傅小姐,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毕业后,进入传媒行业工作。
刚进入单位,对传媒行业的新鲜感让傅小姐像不知疲倦的发动机:“天气再恶劣、条件再艰苦,领导一句话我准第一个冲上去,做出点东西来,就满是成就感。”
第一年年底,傅小姐获得上司认可,破例提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那时候,傅小姐觉得自己将一直为这家单位工作,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二年,当业务熟练、各种事情都缺乏新鲜感后,傅小姐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是四平八稳,完成考核任务成为她的目标。
直到今年年初,傅小姐开始觉得工作没意思:“我觉得现在的单位没法让我工作能力突破,晋升也很难,一眼能望到5年、10年后的我。”
跳槽,换个工作环境成为傅小姐的第一选择。国内同行业知名的公司都投过简历,但结果不是对方看不上她,就是她觉得对方高度不够。
跳槽受挫,傅小姐准备对学历进行升级:“近期我准备考雅思,申请去香港那边的大学读研究生,给自己充充电。”
30岁至35岁成为职场转折点
在调查对象中,记者发现30岁至35岁的职场白领,一旦长期在一个职位上突破不了,同一个岗位、同一种环境下,最容易出现“橡皮人”状态。
“工作5年左右,是不少职场人士从专业工作者跨向管理者的转折点。”市人才培训中心工作人员胡琪说,在该中心举办的企业培训班中,工作年限在5到10年的学员占总学员数的七成左右。
在转折点上,不管是因为职业迷茫,或者职位变更带来的能力空白成为“橡皮人”,都较为容易出现能力跟不上职业需要的状况,甚至影响个人和公司长期发展。能力是所有用人单位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说,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工作,取决于他(她)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指某一方面,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除了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一些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持续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
高校虽然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环境及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也仅限于某些方面。踏上工作岗位后,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随之而至,往往让我们手忙脚乱,应接不暇。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工作也就越做越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自己的岗位价值
很多时候老板在新设一个岗位时,并不清楚这个岗位到底有什么价值,特别是行政类工作。求职者入职后的情况如何,最终取决于求职者能让这个工作具有了什么样的价值,然后才能够让老板发现,这个岗位有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所在的岗位拥有更高的价值。
如果等着老板分派工作,大部分情况下,要么是零零碎碎的杂务,要么是很难完成的大型系统工作,这样的工作往往是不会让职场人获得什么收获的。因此,不管做什么行业,首先要从自己眼前的工作出发,来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这才是提高自己职业价值的有效方法。
注重积累信心
每一个在职场纵横捭阖的人,都是有无数成功经历打底的。这些耀眼的高光时刻带给我们的,除了可以不断复制的操作经验外,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就是信心。
为什么越是参加过多次国际大赛的运动员,越能显示出不一样的大将风度,而那些刚刚冒上头来的小队员,即便是平时练习了千百遍的动作,关键时刻也会哆哆嗦嗦地莫名失误?为什么面临重要决策的关口,有些人能当机立断,而另一些人则会反复权衡不知所措?一句话:见过世面。
按理说,无论之前有过多少次的成功案例,都不能推导出这一次必定成功。但有信心在,就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一种所向披靡的勇气。而这些信心,无疑是从每一次的职业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汇聚成一种强者气质。
上一篇:搜索引擎之父弗莱彻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