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1对1的营销
文章类别:市场营销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3月22日点击量:
能够把握自己的每一个顾客,是营销人最开心的事情,一对一的营销,必须越来越个性化。比如在媒体这一行,比快速消费品行业其实需要更快的速度、更集中的兵力。因此营销人必须更快,更专注,更直接找到每一个最有价值的顾客。
具体的营销方法有以下几种:
细分顾客
顾客的购买次数越多,他的需求就越来越明确和清晰。这为数据挖掘和顾客细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数据背后隐藏的顾客行为和购买驱动因素,以及由此可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将对客户数据的“细分管理”,列为决定企业个性化营销能否成功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贝塔斯曼书友会从成立之初,就在顾客细分方面做过许多尝试。比如按照渠道划分,喜欢网上购物的和常去门店的会员有什么不一样;按照地域划分,上海和北京的会员有不同的阅读喜好;按照身份划分,专门把年轻母亲分出来,设计了一份完美妈妈的目录;以及按照年龄划分等等。
大部分中国企业做个性化营销的模式,是以年龄划分的。顾客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喜欢某种产品,随着年龄增长,所需要的产品就会相应升级—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模式。
以支付方式为例,十年前可能只有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两种。而这两年,用信用卡付款的人渐渐多起来,这样一来,以支付方式为标准进行的细分,就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
“购买率”或者说“反馈率”,是做个性化营销的企业最常用来对标的一个指标。不管是林毅还是艾弥尔,在每一期邮购目录发行或每一次新的促销活动开始之后,首先关心的也都是这个数据。
定制产品
站在一个营销人的角度,在个性化营销的流程里,似乎是先做顾客细分,再针对顾客的需求设计他所需要的产品。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同步、循环的过程。不管购买与否,每个咨询电话、每次邮件往来都会被记录下来。这意味着顾客对每种产品的反馈在随时更新,相应的产品设计也随时同步升级。
区别沟通
了解每位顾客的需求,并且设计出了适合他/她的产品,那么如果能够用他/她最喜欢的方式,将这些产品提供给他,营销就没有理由不成功。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会经常使用的渠道,对他/她来说是最便捷的。也正是这些渠道,最容易引发他/她的购买。
以下以图书为例,贝塔斯曼是怎么做的呢:
目前购买图书以邮购和热线电话订购为最常采用的两个渠道。所以,在这两种渠道上,各种促销活动相对密集。所有的营销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
作为贝塔斯曼负责制订促销方案的市场经理,查阅数据分析部门提供的各类报告,是杨晨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我最关心的是顾客的购买频率。”
杨晨和他的团队为不同购买频率的顾客,量身订做各种不同的沟通和促销方案。能够打动顾客购买的原因有很多:产品本身、优惠的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小礼品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同一目录,不同的插页。
比如:发送给刚入会还不太了解书友会的新会员的插页,是着重沟通书友会的附加价值:像多种订购渠道、送货上门货到付款服务、定期的好书推荐等等。而非常活跃的会员,购买行为通常已经满足了自己的阅读需要,那么插页中通过赠送礼品或免除运费等优惠方式的沟通,引发再次购买。
而对曾经比较活跃、但是忽然两三个月不再购买的会员,会有定期地抽样回访,调查没有购买的原因,并且发放较多的单页给他/她:提供比普通会员更低的折扣,在插页中推出特别的套餐价,或者重新沟通各种订购方式,供他/她选择。而对于那些超过六个月没有购买的会员,可能就暂时不再发放目录了。
“不同购买频率的会员,在数据库中有不同的活跃属性。”杨晨介绍说,“这对于我的工作非常方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营销投入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毫不浪费。”
在从事电话营销的呼叫中心,同样贯彻了这种“有的放矢”的沟通思想。俞力佳在书友会热线电话上服务了将近3年,平均每天要接听200个电话。“有些顾客打进来并不买书,只是查询一下上次的订单。那么我会特别留意他/她以前的购买记录,如果有些书最近出了续集,或者他/她喜欢的作家发了新书,就会主动告诉他/她。”
贝塔斯曼的呼叫中心曾以个性化服务在业内知名。据说曾经有接线生应会员的要求,在电话里把整套《哈利•波特》的目录念了一遍。2006年下半年,公司就“主动沟通”对100多位接线生进行了重新的培训和指导,结果每个热线订单的平均金额很快有了超过10元的提升。
“个性化营销的核心就是一个字:focus。顾客如此,产品如此,沟通同样是如此。针对目标顾客来做一切的工作,就能够成功。”
上一篇:销售过程管理五方面
下一篇:戈什教我们看失败里的潜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