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公司如何重定核心业务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6月12日点击量:
在现大多数成熟公司的领导者都缺乏足够的“智慧”带领企业生存下去。他们的管理技巧形成于过去的时代,其实早就过时了。在过去的时代,市场有很高的进入门槛,交易成本很高,合格的竞争者很少,市场不断在增长,并且新的市场也在不断涌现,信息还非常缺乏。而今天他们面对的时代却更加难以预测、更加复杂且危机常常一触即发。
这些最佳实践包括:更新商业流程,运用财务模型评估变革方案,勾画未来发展的业务构成蓝图。
许多管理者对于自己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否健康抱着鸵鸟心态的原因,就是谁也不肯向后退一大步并且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关于业务是健康的假设是错的怎么办?要医治这种鸵鸟综合症,第一步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三年以后我们企业会发展成什么样?成功的企业家不会问“市场有多大”这样的问题,他们会问“这个市场能满足我的抱负吗”。
公司的产品尚未进入商品化的阶段,并且市场竞争也并非十分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有必要重新审视长远发展问题。在管理层看来,当时的核心业务并不能满足公司的增长需要。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杜邦的高层制定了一个每年至少百分之六的收入增长目标。那些没满五年的新产品需要为公司创造百分之三十三的销售额。
当管理层意识到核心业务遇到麻烦的时候,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是要去确定哪一个项目、哪一块新业务能够满足公司业务增长的需要。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减少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增加对新的、快速增长部门的投入。一家公司对哪一块新业务能够支撑自己未来增长的分析越具体,它就越有可能创造下一个业务增长的里程碑。
当整体商业环境发生变化,核心业务的稳定性变得不确定的时候,管理者需要后退几步,重新评估业务。他们也许会发现原来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正确的一些结论其实只是想当然,因为环境已经变化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
为了摆脱对现有核心业务的依赖,管理者应建立一个显示公司需要实施怎样的新战略的财务模型。因为在一个剧烈变化的环境里,很多战略本身也不能够持续很久,所以在此过程中对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分析和预测非常重要。
许多管理者在考虑战略的时候,还是像前辈那样习惯于考虑如何用此战略使公司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观点已经不适用了。当很多优势都只是建立在暂时的基础上的时候,如何计算资源的投入?在一个怎样的时间框架中计算回报?甚至怎样回报雇员和股东的期望?这些都需要重新调整。
除了财务预测之外,还有四个和时间有关的拐点对于新的项目何时能够盈利至关重要。第一,你需要评估发动这个新项目需要多少时间。过慢地发起一个新项目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你在投入各种资源,但要得到回报却要等待过长的周期。
第二,一旦项目已经被发起了,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多少时间使其达到一定的商业规模。还是像第一点一样,这个时间越长,等待其产生利润的时间就越长。
第三,你需要考虑在竞争者做出反应之前,你能够独享市场多长时间。许多人误以为如果他们成功地发动了一个项目,那么他们就可以永久地独享这个市场。
最后,你需要评估你的总体投入成本会是多少。许多公司用净现值来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那些快速发展的、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公司。而“瞬间优势模式”分析为你正试图运营的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财务绩效分析工具。和净现值提供面面俱到的详尽细节的方法不同,这个工具提供了项目整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花费和支出的概况。因为这种相对简略化的做法,我们常常把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净现值的精简版。
这种精简版的净现值分析能够给管理者一个粗略的概念,使他们知道试图发动的项目是否能够使公司得到预想中的财务回报。它允许管理者评估核心业务变量和新业务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并使他们检查实施新业务可能对现存核心业务带来的影响。
将一个战略和另一个战略进行评估对比带来的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这种分析可以看出一旦延迟实施这个战略将带来什么影响。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PPG涂料公司。这家公司当时正在考虑推出新产品,虽然高层并没有被完全说服,但是项目小组计算出如果延迟六个月推出新产品,其他参数保持不变,那么净现值将会降低两百万。带着这个结果,项目小组重新游说高层,最终管理层决定加速推出产品。
第三:勾画业务构成图
如果核心业务在整体业务中承担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这将会对管理者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多个层面重新分配资源产生深远影响。战略上发生的变化应该体现在公司正在探索怎样的项目以及正在停止什么项目。
每次经济衰退过后,世界都呈现出和旧世界不同的特质。一个着眼于发现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重新定位他们的公司,并为危机过后如何应对一个新世界做准备。这正是剥离业务的好时机,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将衰弱的、承受重压的、削弱公司整体效率的业务、人员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剥离。这个时候,要重新审视核心业务,重新调配资源,减少对旧业务的投入,创造新的赢利点。
上一篇:因势而变——团队执行力
下一篇:项目计划的工期合理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