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让人一看就懂的好公司
文章类别:内部控制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0日点击量:
好公司应当自己一句话说清楚,别人一眼看得懂。比如,自己公司做什么,是做食品,还是制衣,自己一句话就讲完了,不仅老板自己一句话讲得清楚,而且无论问哪一级员工,大家都众口一词,八九不离十。另外,自己一句话讲完了还不够,还得看别人,特别是外行、普通人他们对你做什么的说法与你自己的说法是否吻合。例如,牟其中不光自己一百句话也没讲清楚南德是干什么的,而且一百个人听其言、观其行之后仍摸不着头脑。近来频频失陷的企业当中亦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德隆的整合产业,三九的低成本扩张,各种系的资本运作,等等。其掌门人大多自己一句话说不清楚,少说也得上百句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说圆,同时,从媒体到投资者对企业亦如瞎子摸象。相反,再看那些稳健成熟如万科、联想、TCL、汇源等公司,其掌门人任何时候都只需一句,最多寥寥数语,就能说清了自己,我们外行也无需多花功夫,只需一眼就看得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其实国外也一样,可口可乐、吉列、麦当劳都是简单到我们一眼看得懂的企业。而安然这类怪兽,当人们开始看不懂它的时候,它便忽喇喇如大厦倾了。世间万物,伟大只是一种简单,只有真实才不怕简单,复杂的东西特别容易好看,但好看的后面往往是荒唐和陷阱。企业高管如果能够意识到应对行业盈利挑战的迫切性时,往往就能促成其大数据战略。以AstraZeneca公司为例,企业高管看到了现实数据的威力,比如医药费包销的数据,让制药公司的客户能够评估药品的有效程度(参阅副文“AstraZeneca的“大数据”合作)。
大数据是夺取市场份额的艰难一役。该公司战略一向侧重于应对竞争对手的重大挑战,但一种来自网络的竞争威胁正在侵蚀公司的收入及利润。这种威胁的核心来自于竞争对手有能力收集和分析消费心理,且能够为数百万客户提供建议,而这种能力让该零售商的销售能力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该竞争对手正在形成一种平台,供应商可在这个平台上利用行业汇总的公开价格数据销售多余库存,以此帮助供应商确定折扣幅度。为此,该零售商董事会希望知道是否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应对这些挑战。
数据带来的挑战及机会可能会更加微妙。例如,欧洲某电信商采用创新产品绑定的手段提高了市场份额后,大数据分析就被视作公司振兴的里程碑。该公司高管相信,如果能精确找到通过销售带动效益的点,并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发现哪些因素决定了其品牌或产品取舍,就可以形成公司新的优势。这就需要有能力解读两种大规模且不断增长的信息:网络搜寻数据和实时信息,即消费者在社交工具和其他网络渠道上分享的关于该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评价。
制定大数据战略,当然需要研究企业究竟需要哪些类型的信息及需要哪些能力。在现阶段,企业高管应彻底评估所有相关的内外部数据。审计人员还应考虑分析型人才的可获得性以及可能有助于填补不足的潜在合作关系。这类审计不仅能真实认识企业能力和需求,而且会激发灵感—例如,某高管发现了隐藏在某些业务部门的“数据宝石”,或认识到通过正确合作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
零售商的审计侧重于公司内部数据,它们往往还有未被完全开发的利用价值。这类数据包括产品返回率、许可证及客户投诉,是涵盖客户消费习惯及偏好的宝贵信息。该审计还发现了一处阻碍因素:没有与客户身份认证数据相结合的数据,或是标准化后足以供公司内外部共享的数据。因此,该类信息很少被用于营销分析,也不可能支持销售代表与客户互动,或是供应链高管服务于供应商。所幸的是,审计发现有一个团队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内部数据分析员,该团队的独立工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就欧洲电信商而言,问题集中在如何利用消费者对公司及其产品的网上讨论信息,包括数百万相关微博发帖、社交媒体互动、搜索关键词、品牌直接比较,以及张贴在网站上的客户反馈。该电信公司的CEO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发现公司缺乏数量经济学及分析技术,于是聘任了具备相关资质的外部分析师领导组建了一个“集思广益”团队。
商业的核心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能冲动无非是贱买贵卖,赚得利益。无论多大的买卖,无论多伟大的商业故事,说过来倒过去,如果只见其忙忙叨叨,不见有东西(最终产品)在卖,只听说卖什么东西,但市场上(如购物中心、超市等)并不怎么能看到,或者虽有东西卖,但时断时续,量又很少。那么,这家公司显然只是在中间过程倒腾资金或资本(号称资本运作之类),其形迹便十分可疑。没有东西卖就说明它没有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是公司的血液,而经营性现金流是唯一属于自己的健康的血液。其他如资本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固然可以输入企业维持其生命,但毕竟不是经营性现金流,不具有健康的造血机制,早晚会绷断的。时下资本运作最辉煌的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经营性现金流,而是用融资性现金流伪造(如通过关联交易编造交易记录)经营性现金流,再用伪装的业绩去蒙骗投资人的钱,制造投资性现金流。欧亚农业的杨斌便是吸食这类财务鸦片死掉的。所以,不管多堂皇的企业,只要在市场上看不到他有产品在销售,就不应相信它的神奇故事,哪怕这故事再合乎逻辑也不要信它。比如坊间传闻不少的某首富,据说近来甚是了得,可他所说的可以让两亿人民聪明起来的神奇产品,市场上根本不见踪影,所以,我宁愿相信他只是虚构故事想在股市套钱而已。
如果天天一起扯,那一定是为了寻租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还在酒楼桑拿里泡银行,那一定是公司空手道还得银行援手。如果左右不离,那一定还有也许是铤而走险的事需要摆平。相反,一间公司,如果老板或经理并不成天往跑,而是往国内外同行那里跑,往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跑,那一定会变成行业先进。如果银行彬彬有礼、公事公办,或者由手下普通员工公司就能搞掂,那一定是财务健康、运行良好。如果身边出现的多是各路先进、亲朋好友,都说明公司中规中矩,并没有牵涉到复杂的泥潭中去。这基本上应的是一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万科声言决不行贿、阳光利润,所以鲜见王石混迹于大人之间,亦不与人推杯换盏,反倒是落拓洒脱,寄情未来,玩山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