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你还在外企工作吗?
文章类别:职业技能培训发布时间:2014年1月23日点击量:
据国外媒体1月2日消息,美国惠普公司(HP)在递交给SEC的10-K文件中称,将裁减5000个岗位,其总裁员数将达到3.4万,占员工总数的11%。这是从2012年5月惠普宣布大裁员之后,第二次调高裁员人数。
惠普正在裁员并加强对企业服务等具有长期发展业务的侧重,力争恢复增长。公司原预计2014财年将裁减约2.9万个岗位。业内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全球PC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3年对于大部分外企职业经理人来说,有点不好过。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已经适应了过去那种相对悠闲而且稳定的生活,难以适应中国民营企业疯狂的节奏了。可惜,众多往日光鲜的外企就像不断推倒多米诺骨牌,职业经理人就算闪转腾挪,也没有太多空间。所以,当全球PC产业遭遇寒冬之时,此行业的人才面临两种结局,一是尽快丰富自己的技能,做到提前转身,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行业发展,在更有前景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另一种,就是坐等炒鱿鱼。
做职业还是做事业?这似乎成为了时下外资企业的本土经理人在寻求职业突破时会问自己的一个共同问题。伴随着十多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成长,大陆本土经理人遇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大陆本土经理人无法突破“玻璃天花板”,越过中层经理的职务,成为外企的策略制定者。
《逃离外企》一书的作者就是带着这些困惑描述了一位本土经理人的外企成长故事,主人公李白先后在三家外企(可口可乐、欧诗雅中国、J&R中国)从事销售工作,完成了从销售代表到全国营销渠道经理的成长历程,但他最终选择去民营企业创志公司成就事业梦想。
外企“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外企能给本土人才的发展空间有限,比如外企的高级管理职位大多不会使用当地人才,他们更倾向使用本国人才、港台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海归派。这从李白任职的公司J&R中国的情况就可以看出,J&R中国公司中国区家庭和个人护理品部的销售总监是英国人聂保罗,其下属,也是李白的上司是全国销售经理王凯,一个在新加坡获得MBA学位的海归,在这两位离开公司后,被任命的J&R中国区总裁JosephHuang也是一位台湾经理人。
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正是大展拳脚,扩充管理队伍的时候,对人才需求旺盛,而且框框也相对较少,更看重其实际的操作能力。比如李白曾经带领J&R中国公司浙江省市场实现一年内销售达到300%成长的业绩,在半个财年带领华东区销售业绩翻倍成长,对渠道和销售的热情都使创志公司老板看好他的发展潜力。
职业化的管理和高回报的薪水创志公司虽然是个家族企业,但在管理上非常专业,除了两位创始人是来自家族以外,其他家族人都被劝退,这样做是为了让家族服务与企业,职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各司其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创志也给李白高出J&R中国公司一倍的薪水,体现出对他的看重和期待。
职场政治让经理人疲惫不堪李白在欧诗雅中国、J&R中国公司先后都遭遇过职场政治,两次都遇到了不信任他的上司,欧诗雅中国华东区经理DavidXue,J&R中国区总裁JosephHuang都认为李白不是他们那一派的人,给他找各种麻烦,李白再有业绩,没有支持,也无法在公司中继续发展下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民营企业的勃勃生机书中引述了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观点,"他被中国大陆充满活力的工厂、中国商人的弹性和速度所深深触动,他认为中国在亚洲正展示出惊人的经济力量。"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再加上自己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创新的策略,逐步壮大起来。这股力量也吸引着许多如李白一样的外企经理人。
做事业的感觉在外企,企业的策略制定是由国外的总部制定,阶段性的市场业绩并不能让李白这样的销售经理明晰地看到自己对公司的价值,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区域的销售,当有些创意策略与总部相左的时候,经常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民营企业,老板多是定一个目标,放手让经理人去做,少框框,为的是实现产品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所以更注重适合市场的创新,产品的发展与经理人自己的职业环环相扣,公司的快速发展也给了经理人成就事业的感觉。
《逃离外企》揭示的是外企经理人的一种流动趋向,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如何解决职场政治等关键问题上并没有完美的答案,相信李白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处理这种难题。成就事业梦想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学会与不同领导的相处之道,只有这样,未来才不会被同样的难题阻碍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这种流动趋向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外企敲响了警钟。用人要唯才,不要唯国籍,也不要只是看重来自什么地方和什么背景。否则,人才继续流失下去,受害最大的是企业本身。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竞争机制的长远设计
下一篇:互联网思维与传统IT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