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领导者要善于角色转换
文章类别:领导力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点击量:
从业务精英到中高层领导者,你的经营范围——角色标准变了,原来是经营自己的岗位,现在经营的是一个组织;你的业绩标准变了,原来是个人的,现在是团队的;核心能力原来靠的是专业技能,现在成为外围能力,而用人成了核心能力;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原来是自己拼命努力,现在是如何借力。
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停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时间,转换不同的角色,从职业经理人到老板、从基层领导者到高层领导者、从业务精英到领导管理等等。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标准,每次的转换都会受到扮演角色的标准影响。因此,人们判断你是否成功,主要根据你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
角色转换的关键步骤就是封存本性。要求把自己的原始个性有效保护起来,要根据角色要求处理自己的本性。人各有志,人各有性,但是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标准去处理事情。“不爱听取意见”的郑梦九彻底被顾问团所折服就是很好的例证。
卓越的领导者要善借身外之物,所以努力到借力就成为角色转换的关键内容。所谓借力就是借势、借物、借财、借才、借人等所有行为,包括内借和外借。
非常时期,领导不仅面临个体资源,还处于各项资源集合。所以,当处于这样复杂资源的处理时,如果只知道努力不知道借力的话,有可能导致悲剧。
处在业务的领域里,现在,领导面临的市场、社会、上级、下属、对手、伙伴、客户,都成为可以借力的丰富资源。不是不能借,而是看你会不会借。
从业务流程层面来看,总经理是业务流程执行的保障者。同时,也是业务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怎样,总经理这个岗位一定是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业务流程之外的岗位。所以,总经理不能不断的超越岗位界限具体执行某个岗位。难道总经理不能执行战略中的某个岗位工作吗?当然不是。总也可以代替岗位的某个员工去执行工作。但是,如果保证不了业务流程的正常运作的话,请立即扔掉手头工作首先保证业务流程的正常运做。无论这个个工作多么重要,也无论其损失有多大?这是基本原则。除非总经理岗位有像你水平一样的员工在值守工作。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将企业带入深渊。
很多人以为,工作干好了,上级就没什么话讲了。这时,上级可以给予下属充分的支持。事实是这样吗?闷着头干活,不善于向上级借力,往往不能顺利完成工作。应该如何做,让领导支持你?
要把握一个度,让领导满意,但不能特别满意,而是适度操心。将下属的力量发挥到最大,也是这个团队最强大的时候。领导学会示弱。如何来实施借力呢?我们知道,领导人,有权,有资源,一般都会比较强势,很多时候被称为强人。但是,在和下属的交道中,如果过于表现强势,就会成为一个独断专行的领导。“既然你都这么强了,你说什么就什么吧”,下属会关闭掉自己的能量输送通道,“让老板去折腾吧”。如此带人,能借到下属的力量吗?
所以,领导要学会适当示弱。在这里,示弱不是能力弱,而是借力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说,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可以借到力呢?很多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完美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从商业逻辑层面来看,员工是企业投资的资源,是用来换价值的。如果总经理总是替员工去执行的话,一定会混淆员工价值交换的概念。员工得不到成长,企业的不到发展。员工执行不了就要学,执行慢了就要练。无论怎样让员工通过执行得到成长,使企业在员工成长中得到发展。这才是总经理岗位的基础。
总经理莫做员工的事,不是意识问题,不是思维问题,是原则问题。总经理总做员工的事,就是企业战略的问题,业务流程的问题和商业逻辑的问题。
总经理也需要职业化。中国企业的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的表现,但是比起我们敬畏的世界级航母企业开说我们还是只菜鸟。没有那位企业家不想把企业做大。企业向世界进军要明白总经理是企业强大基因的核心。要为企业注入强大的基因,就要先为总经理注入强大的基因。只有总经理不断的成长,企业才会不断的成长。只有总经理成为职业总经理,形成总经理市场,他们才会站在世界的舞台展现企业的魅力。
伙伴之力。松下VHS制式录像机在和索尼BETA录像机的较量中,成功地向合作伙伴借力,打了漂亮的一仗。
索尼推出BETA录像机时,把它定位为家用录像机。在世界许多国家各大城市举行的推广促销活动,让消费者欣赏到了BETA录像机清晰的画质。但是,索尼收到的结果,却是看的多,买的少。此时的松下,正在憋足了劲研究竞争对手。松下经过研究发现,索尼BETA录像机的质量很好,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录像带很少,节目题材也很单调,消费者购买了录像机后可看的片子选择不多。
得出这一重要信息后,松下立刻派人员秘密飞赴美国好莱坞,委托制片商将很多经典影片和精彩电视节目制作成VHS制式的录像带,并与片商签订了排他性协议,协议中规定片商在合同期限内不可以生产BETA制式录像带。
松下和上游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地打击了索尼的BETA制式录像机的个体消费人群,使索尼录像机不得不改做电视台的专用设备。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下一篇:不懂请别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