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趋势看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
文章类别:研发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点击量: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只引入方法和工具,不重视变革的系统性。各类企业热衷于引入六西格玛,ISO的方法工具。但很多企业往往引入失败,尤其在中小企业失败率极高。问题出在这些工具诞生的背景是在具有相当职业化基础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百年的商业底蕴造就了全社会具有的契约精神、执行文化、职业化的心态。这些都是中国不具备的。商业文化的欠缺导致了ISO在中国贬低到了就是一张证书的地位。因此,中国引入这些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本土的特点,要注意移植。西方先进管理的引入不是一个工具介绍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中国企业管理的正规化,就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运营规范化管理模式。
被引入外资,获得了超国民的待遇,凭借成熟的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产业迅速催熟,导致行业成长期极短,甚至直接从产业的投入期跳跃到成熟期。国内企业因此失去了黄金的成长期间积累的机会。剩下来的路只有两条,要么退出竞争,倒闭关门;要么接受合资,失去最核心的技术和品牌,成为跨国公司链条中的最低端的一环。
有的企业是抱着有钱赚就赚,没钱赚就换个赚钱的行业,不在乎管理是否能跟上竞争对手。原来做服装的,总想着挖煤钱来得快;制造机床的,去做房地产。但是,在中国遍地是金的历史将成为过去。任何行业都会有企业经营不善,倒闭关门。贸然进入陌生的行业进行投机,将会成为泡沫的牺牲品。只有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并且实现经营的持续化、正规化,才能为企业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介绍(投入)期。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介绍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成熟期。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标志着产品进入了成熟期。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4.衰退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于是,产品又进入了衰退期。
从产业演变的形势来看,中国企业的未来形势严峻。对于任何企业,成长期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新产品经过市场介绍期以后,消费者对该产品已经熟悉,消费习惯业已形成,销售量迅速增长。进入成长期以后,老顾客重复购买,并且带来了新的顾客,销售量激增,企业利润迅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利润达到高峰。随着销售量的增大,企业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产品成本逐步降低,新的竞争者会投入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新的产品特性开始出现,产品市场开始细分,分销渠道增加。企业为维持市场的继续成长,需要保持或稍微增加促销费用,但由于销量增加,平均促销费用有所下降。这个时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规模扩大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拥有成熟的职业化团队。更宝贵的是,这个时期整个行业还有较好的利润,能使得优秀的企业形成新产品研发的技术积累,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打下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我国刚刚从自我封闭状态下打开国门,观望世界,并起步开始对外开放。这时的社会风尚,以是跨国公司崇拜为主流。短缺经济中的国外名牌产品,成为国民消费的最高追求。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未,我国经济因急速转型而大起大落。这时的地方政府,以跨国公司迷信为荣耀,在招商引资中全面优惠跨国公司,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砝码。于是,引入外资企业的指标是各级各部门官员的头等大事,有没有完成外资引入指标甚至成了对一把手的一票否决制度。在这些跨国公司带来订单、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市场的催熟。
这些被引入外资,获得了超国民的待遇,凭借成熟的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产业迅速催熟,导致行业成长期极短,甚至直接从产业的投入期跳跃到成熟期。国内企业因此失去了黄金的成长期间积累的机会。剩下来的路只有两条,要么退出竞争,倒闭关门;要么接受合资,失去最核心的技术和品牌,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条中的最低端的一环。
上一篇:谁在支配民办企业家的思考?
下一篇:职业经理人能给企业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