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预测与规划战略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10月9日点击量:
在今天的环境,人们不得不承认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了。我们必须摒弃以前那种集中制定详尽的计划,随后向下传达到各个执行层级的做法。有效的 战略应当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或者企业抱负,由各个执行层在执行中进行完善,并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环境最好地加以应用。也就是说,有效的战略是明确的方 向和原则,而不是一堆详尽的计划。虽然计划对于执行来说非常重要,但它不是战略。
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作为资源的人员规划)重点包括数量、结构和素质的规划。无论如何,其中数量和结构始终是重点,对企业实用价值最大。本文只涉及数量和结构的预测与规划。重点是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规划,这是基于动态的、未来的、战略思考的解决办法。
人才的预测和规划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前那种详细准确的人才数量预测表面看是可操作的,但它恰恰是不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做法是确立战略方向后,分轻重缓急阐述战略、业务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人才需求众多要素中的关键驱动因素,明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尽可能地给予量化的推导演算过程,使得企业在未来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背景条件,完成方案的自我咨询和落地。
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有个案例值得许多企业引以为鉴。在某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咨询方案中,咨询师预测了五年内每年企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的准确数量。但是,两年后,这个方案变得一无是处了,而企业内外环境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事后企业认为,除了预测规划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可能存在问题外,最关键的是过于强调结果简单化,做得太僵化了。
对于具体如何进行人才规划,仅简要介绍实践中一些标杆做法。
接班人计划主要面向管理干部队伍,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工作,干部人才需求预测、内部人才评估与推荐/大学生定向培养计划、人才发展支持系统、接班人计划执行评估,这四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计划的有效执行。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三类人员的有序流转和发展,防止人才断层而缺少胜任的接班人。
针对后备干部的需求量、人才现状和流动性,通过建立“后备干部人才资源池”,并在机制上建立健全人才遴选和培育机制,确立接替晋升路线图、人员补充机制、培训学习、内部调剂等制度,同时与职业生涯体系相衔接。比如某银行在人才战略规划中规定两类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即各级领导者/管理者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和核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资源池和路线图,可以做到提前调节控制人才的进、出、升、降的流速和流量。
针对员工流动性差、“死水一潭”现象,部分企业坚持学习日本企业的轮岗轮训制度,规定每个层级的、每个年龄段的员工必须有相应的换岗锻炼经历,把必须有几个不同岗位工作经验作为提拔的必备条件之一。这样的轮岗培养机制可以锻炼队伍;加深大家对的彼此工作理解,促进换位思考;也可以有效防止人事板结和小圈子;也可以防止员工知识和信息成为“孤岛”,增强人才可替代性,降低人才流失风险。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化解“代际矛盾”,也可以缓解员工晋升需求多而职位机会过少的压力。
事实上,不少公司采用轮岗的重要原因就是要放缓或控制晋升的速度,位子确实不够。公司应当预见到,如果要从快速发展期过渡到稳定期,员工晋升提拔的速度和节奏需要提前控制,甚至包括薪酬级别,否则将来就会很被动,要么被迫裁员,要么包袱沉重,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而轮岗是不错的选择。
只上不下不行,只进不出也不行,人才梯队建设必须要保证合理的流动性,有些企业通过退出机制或计划保证冗余人员合理退出和消化。办法包括自愿离职、辞退、买断工龄、内部创业、学习深造、培训待岗、提前内退、特设专岗、竞聘上岗等。
在薪酬福利上缩短贡献回报时间差也是非常关键的。用专家王选的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非常经典。
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国相当普遍,对中国的组织系统和人事系统来说,是历史问题也是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要解决我们的人才战略存在严重的回报时间差问题,挑战很大。
上一篇:企业如何选择好员工
下一篇:行业变革前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