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的挑战
文章类别:项目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4月15日点击量:
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开放后的二十年,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当然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出现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许多观念上的冲击。如果仔细研究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时,可以发现以下六类主要隐患,这要求在企业高层在以后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多加注意: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由于淮桔北枳,只是东施效颦而已。这一点,在许多中国企业推行IS0900O标准时便暴露的非常明显。
许多企业忽略了企业家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幸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做大,而是图强;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发展,不是短期效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解析)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南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那些不断跟踪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直接创造了价值,还建立了最可宝贵的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当然其领导风格与个性也对他所管理的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影响力如何),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到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虽然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这种集权和独裁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多变复杂的环境人治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在竞争中获胜。人治色彩的浓厚,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发展当务之急),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法治,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许多企业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了!不仅是留人,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中国企业也很难与外资企业抗衡。也许有人会将之归为国内企业工资太低的缘故,但根本上是企业内部没激励机制(发展空间及完善机制比单纯的工资更重要)的问题,除了在物质激励方面受现有资源限制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比较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外资企业的培训完善而系统,并且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将员工视做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外资企业的培训投入也产生了极高的收益。反观中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似乎多为应急或被动式的,企业经营者似乎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而只用不培养也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更不要说企业凝聚力或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了。
管理的主体和核心:人的行为很难数学化。人是管理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把人管理好,管理可定。但是,人和人性是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之一。个体在心理、精神、情感、思维方式、气质、性格、喜恶及价值观差异等等,都是采用硬科学方法很难描述的,而这些变量对管理实践有着显著影响。至少在目前,人类仍然没有办法通过一套硬科学办法,对人的心理、行为、情感、价值观进行严格有效的测试和分析。实际上,即使在生活当中,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很难做到心领神会、合作无间,何谈一个公司内部的同事与上下级?因此,管理是具体的、是实践的、需要因人制宜,随机应变。其三,基层日常管理应该强调、也能够实现硬科学风格的程序化,而高层决策管理无法实现硬科学风格的程序化。对此翻开任何一本大学管理学教材都有很多阐述。对此也很容易理解:如果管理高层工作与基层管理工作都可以进行严格的程序化,那么高层与基层有何差异可言呢?又何必分出一个高层与基层呢?为什么说管理在局部上“硬科学”?企业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为财、物、信息、人,在管理学上分别对应于生产管理(以及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分支。港台企业界称之曰“产、销、人、发(研发)、财”。其中,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模式的稳定性都与硬科学研究对象非常类似,可以而且也必须进行硬科学风格的研究,比如ERP、生产管理当中的质量统计控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管理局部上是硬科学的”主要即就此而言。一言以蔽之,管理是有规律的,其中一部分规律可以通过数学语言进行“硬科学”化的表达、描述,但是管理规律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涉及到人的部分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管理规律,很难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描述,从而难以“硬科学化”。管理:科学还是艺术?关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最合理的回答并不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之类的说法。这类说法没有讨论管理规律当中哪些可以硬科学化、哪些不能、不宜、不必硬科学化,属于最保险、最安全、但也最无价值的回答,属于永远不会错但实践价值几乎为零的“正确的废话”。中国许多优秀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会昙花一现);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上一篇:归零思维——企业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将员工看作是企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