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过程中的员工沟通技巧
文章类别:沟通技巧培训发布时间:2013年4月19日点击量:
工作交往和非正式交往。在和员工沟通的过程中,要讲究求同存异,把握好“度”,工作上要专业。但是,有时候工作外要和员工保持适度的接触,加深 对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的理解,这样才能比较便于我们做的解决方案切合企业的实际,也可以促进员工理解咨询顾问的工作特点和方法。
功夫在诗外。管理其实就是把握风土人情,学会做人,所以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获取公司的各种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公司,了解公 司。深入群众可谓不错的选择,如到工厂生活小区、招待所、附近的居民区、工作第一线走访。我们以前操作过的一个项目,作出了一个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的时 候,大家都说没有意见,我们感觉有问题,于是分组深入到年轻员工的单身宿舍和单位集中的小区去做“幽灵调查”,在那里发现并听到了群众的大量真实想法和意 见,及时调整方案,取得了员工高度的认同和广泛的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一些企业存在“言行不一,行为与理念严重背离”现象,宣扬某种企业文化、价值观,行动却往往与其严重不一致,实际上,在企业实践中指导中高层管理者行为的“潜规则”才是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误导和愚弄嫌疑。某中型工程施工企业宣称:用流程与制度剥夺一切人的特权,分析其文化可行性,规则如法律,是有阶级性的,法理中的立法本意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公司制度也是反映公司核心价值观导向的结果,制定制度本身就是“特权”行为或者管理思想在行为上的反映,故这种宣称难以自圆其说。当然,实际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体,追求利润是必须的,制度有偏向是理性的、应该的,但是宣称这个理念容易产生欺骗性或虚伪性感觉。而这些文化因子、文化氛围都是员工的重要鉴定指标,会对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以上对员工危机的问题分析,部分问题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不可影响的,但是还有部分是企业方可以改进的,鉴于中国企业实践,预先提出如下三点初步建议:
保护企业的角度看,双方应该签订知识保密协议,特别是要强调补充竞业避止条款,防止员工流动产生对企业不利的行为,也是对员工的离职补偿的手段之一。
双方均守法诚信是根本前提,有道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完全依靠法律、法规、企业制度去约束、监督控制任何一方都是有限的,也是成本极高的,当然,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没有价值的。
互相认可、互相认同是基础,但是,规则必须预先商定。尤其是骨干管理者和技术尖子,在加盟或考核期初,与企业洽谈职责分工与薪酬分配时,宜“先小人后君子”,努力使各项规则透明、直白、无歧义,这是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无论结果如何,大家都能够坦诚接受。企业方不可以将所有者的经营风险转嫁给打工者员工,用经营风险替代就业风险是不恰当的。
另外,在内部管理上,企业方可以控制或影响的部分建议如下:
建体系:在保证基本运营的基础上,要抓紧时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基础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管理流程、薪酬制度、基本的福利保障体系、重要的业绩评价制度等。
抓重点:企业永远有问题,如何解决要看是否关键、严重性、危害性如何。要抓住突出的重点问题,解决紧急又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解决关键岗位的长期回报与短期回报的平衡,高速流动人员的当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切实优先提高关键人员的满意度,强化,延长服务时间。
重实效:对中小企业而言,解决方案务必要确保可操作、渐进式改进,委托咨询公司尤其要强调这点,只能基于现有的人与制度现状,采取一些迂回的方式前行,这就是企业管理中的所谓“路径依赖”。当然,在不断改进管理的同时,企业还是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管理所产生的效率,才能在递延之后作用于提升企业长期的经营效益,管理变革也才能够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切实改进员工满意度,化解危机。
专业性和操作性。专业和现实是两条线,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走极端。专业线强调给员工讲清楚各种管理理论、逻辑、原理;现实线强调合理管理员工预期,要引导员工强调操作性和落地的可行性。
最后实施及售后服务阶段,我们要做好的沟通工作有:
进行理论培训和方案培训,以及其他企业实施效果的案例讲解。
帮助员工制定实施规划。
提供配套实施方案,例如防止罢工等意外问题的出现。
保持联系,长期跟踪,定期发邮件,打电话或发短信和员工保持联络,并对出现的新问题帮助调整并提出建议。
上一篇:将职业忠诚替代企业忠诚
下一篇:企业领导能力与组织结构设计